因为原单位有很多确定性,你知道工作体验是什么,新单位有很多不确定性,你唯一能确定的是加薪了,但是你不知道去了之后,自己是否还是首席,是否还能得到内部认可的那种“地位感”。
假如这个学生,他不回来了,意思是说,他以后都在海外工作了,那就不存在划不划算的问题。
所以说,划不划算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,一定是你回来,你留学之后,回来工作。
因为每个人在国内所处的行业,所处的生态位,和他在国外所处的行业,生态位,都是不同的。
你哪怕在国内读的是清北,都不一定有当地那些国际排名比清北略微靠后的学校的招牌好使。
原单位并没有多掏钱,人家就玩了一套升职不授权的把戏,就把你的人,给套路住了,这就是对你的预期管理。
但是每每想到自己可是过五关斩六将,面了七轮造火箭才面进来,又通过三个月地狱般的试用期才转正的。
可能你辞职,跳了一轮,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原单位,但是这时的好,就是真好了。
所谓选择,不是说一百多种鞋子,一定某一种鞋子最好,什么都好,对任何人都好。
你天天见来见去就那几个人,就那几张面孔,就是领导的那些个说辞,你就被同化了。
纯粹站在教育投资的角度看,你只需要参考一个指标。就是你去海外留学的这个学校,回国之后,他的牌子在国内企业的认可度溢价,能否覆盖你留学的费用。
你可以自己去打听下,一般来讲,别说100%弥补,弥补50%,甚至30%都非常艰难。
弱水三千只取一瓢,不是我被这一瓢预期管理了,而是说,我阅尽繁华,最后,是我自己知道,我为什么要的是这一瓢。
多年以后,你固然会回到国内工作,但是你有一份记忆,你知道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,生活着另一群人。
不能升管理层的,也给你各种所谓的提升路径。什么高工,资深高工,甚至到后来,都有企业内部的科学家,首席科学家。
你看着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摊贩,实际上他面对的,是广阔的社会。而你,只是你们单位某个部门某个环节下的一个螺丝钉。
当你们家一年的收入,可以覆盖孩子全部的留学费用时,我认为,留学是值得的。
所谓选择,是说我有机会把这一百多种鞋子都看一遍,甚至某些还试穿下,最后我根据自己的需求,做了选择。
天底下没有商家不对客人进行预期管理的,都会说自己好,就像每一种方便面上面的牛肉都是大颗粒。
单位里面,领导总是喜欢安排大家做一些其实不打粮食的事情,就是说和盈利无关。
我都吃过,我都见过,我没什么不明白的,那当我做出选择时,我就清楚我这一生在干嘛。
天底下所有的国家,都有优点,也都有各自的问题,那个优点是不是能够适配你本人,那些问题是不是正好落在你头上,才是关键。
实际上你挨个吃过去就知道,都不是牛肉面,都是方便面,包装袋里面的和外面的,都不一样。
越是那种一毕业就进了某家单位的人,越是做得久了,他越是会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这家单位的那套预期管理机制联系起来。
好比你在国内读A校,去海外读B校,B校几年的学费生活费比A校多了几百万,但是B校回国之后,企业的起薪高,升迁快,B和A在企业那里的差值,可以弥补你那几百万多出来的教育费用。
如果说只是应聘者众多,那筛选就是了,也用不着把面试阶段搞得那么正规,搞出那么多形式环节吧?
所以小到一个家庭,也是一样的,你到底应不应该只算经济账,要看你家的条件。
昔日乾隆要平定准噶尔的时候,大臣们都反对,理由是不划算,这地方拿回来,也是我们给它转移支付。